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发刊词
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理事长 陈翰笙
《中亚学刊》是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创办的一种不定期学术杂志。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成立于1979年冬,随即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资助的国际中亚文化研究协会,作为一个集体成员。这里的“中亚”一词,系指其广义而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全部或部分属于中亚地区的国家共有七个,即:阿富汗、中国、印度、伊朗、蒙古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和苏联。就中国来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河西走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都属于中亚地区范围。中亚是一个纯地理名词。自古以来,中亚即分属于各个不同国家,其中一部分地区是中国的领土,其他地区也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系。
中亚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不仅中亚地区国家的学者研究它,非中亚地区的国家也有不少学者从事于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十年来,中亚学更引起国际学术界很大的兴趣,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的中亚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代,对中亚若干地区已有零星的报导。生活于公元前二世纪时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根据张骞的出使报告而在《史记》中写下了《大宛列传》,这应是世界上关于中亚学的第一篇科学著作。两千年来,中国历史文献和其他各种著作中保存了大量有关中亚的重要资料,这些资料成为研究中亚学不可缺少的基本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中亚学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考古发掘和民族调查方面,成绩尤为突出。
然而,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各国的中亚学都有着自己的贡献、特长和不足之处。中亚所包括的地域范围很广,中亚学的内容特别丰富,研究中亚学的难度也比较大,单靠任何一个国家的学者是不可能对这门学科进行全面、深入、彻底的研究的。因此,促进各国中亚学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推进这门学科刻不容缓的任务了。
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创办《中亚学刊》的宗旨就是为了推动中国中亚学的发展,传播中国中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亚学的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历史、考古、民族,民俗、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限于篇幅和出版条件,本刊所发表的论文仅能反映出有关方面的极小一部分成果。目前,国内学术刊物多如雨后春笋,在其他杂志上还发表了许多与中亚学有关的重要学术论文;本刊亟愿与这些刊物进行交换,使我们有更多的学习提高的机会。
本刊的撰稿人不限于中亚文化研究协会的会员,对于蹦跃投稿、积极支持本刊的同志,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刊创刊号承中华书局同意接受出版,并承该局编辑、出版工作同志给予我们以多方面的协助;本刊又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历史研究所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予我们以大量的支援。没有上述这些单位和工作人员的援助,这个刊物是不可能和各位读者见面的。我们对此特别需要致谢。
本刊没有专职的编辑,所有编辑工作均由少数会员利用业余时间承担。由于经验不足,水平不高,编辑工作中的错误与疏忽一定很多,希望得到国内外学者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一九八二年,九月,北京。
第一辑(1983年)
《中亚学刊》第一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2月第一版
主编:马雍
目录
发刊词(陈翰笙)
关于“卡约文化”和“辛店文化”的新认识(俞伟超)
从阴山岩画看内蒙古草原古代游牧人的文明(盖山林)
汉婼羌国考(周连宽)
嚈哒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余太山)
克孜尔石窟壁画裸体问题初探(吴焯)
论突厥事火(蔡鸿森)
波斯古典诗歌奠基人鲁达基(王家瑛)
哈密本回鹘文《弥勒三弥底经》第三卷研究(李经纬)
哈喇汗王朝与宋、辽及高昌回鹘的关系(魏良弢)
西夏文字典《文海》、《文海杂类》及其研究——兼谈从西夏文文献看西夏社会概况(黄振华)
元代曲先塔林考(刘迎胜)
清朝前期准噶尔与内地的贸易关系(蔡家艺)
第二辑(1987年)
《中亚学刊》第二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一版
主编:马雍
目录
汉代玉门关及其入西域路线之变迁(吴礽骧)
贵霜帝国的年代体系(黄靖)
《太伯里史》所载嚈哒史料笺证(宋岘译 余太山笺证)
米国钵息德城考(马小鹤)
唐代安西都护府史略(吴玉贵)
吐蕃饮馔与服饰(王尧)
论海亚姆四行诗(王家瑛)
沙皇俄国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侵略(康右铭)
沙俄侵略中亚的要塞线(吴筑星)
编后记
第三辑(1990年)
《中亚学刊》第三辑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11月第一版
编委:余太山 陈高华 谢方
目录
公元前七至二世纪的中国新疆地区(马雍 王炳华)
大夏和大月氏综考(余太山)
小月氏考(荣新江)
新发现的几件佉卢文书考释(林梅村)
《水经注》中的扜泥城和伊循城(章巽)
库木土拉石窟壁画的风格演变与古代龟兹的历史兴衰(吴焯)
关於敦煌藏文写本《吐谷浑(阿柴)纪年》残卷的研究(周伟洲 杨铭)
公元八世纪初年的粟特——若干穆格山文书的研究(马小鹤)
北宋与西北各族的马贸易(汤开建)
《福乐智慧》与波斯文学(王家瑛)
元初的元—伊联盟与中亚交通——兼考马可·波罗抵忽炭三地之年限(任荣康)
刘郁《西使记》不明地理考(张广达 王小甫)
陈诚及其《西域行程记》与《西域番国志》研究(王继光)
亚洲腹地的斗争——试论清朝政府对蒙古的宗教政策(康右铭)
《米诺哈志》的作者及其波斯文动词分类原则初探(刘迎胜)
评罕伯莉校勘本《完者都史》(皮路斯)
编后记
第四辑(1995年)
《中亚学刊》第四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
主编:陈高华 余太山
目录
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新博本76YQ1·1(两页一张)译释(季羡林)
新疆远古文化初论(陈戈)
第一贵霜考(余太山)
贞观年间西突厥历史述考(吴玉贵)
吐蕃时期河陇军政机构设置考(杨铭)
论回纥汗国与唐朝的关系(杨圣敏)
龙家考(荣新江)
突厥人在萨曼王朝中的地位和作用(许序雅)
蒙元时代中亚社会经济研究(刘迎胜)
《史记·匈奴列传》札记(谢孝苹)
编後记
第五辑(2000年)
中亚学刊 第五辑 (纪年孙毓棠先生诞辰85周年、马雍先生诞辰65周年文集)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
主编:陈高华 余太山
编委:潘志平 厉声 苗普生
目录
记念孙毓棠先生和马雍先生(陈高华)
新博本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第二十二张(两页)译释(季羡林)
据史德语考(荣新江、段睛)
一件回鹘文皈依三宝愿文译释(Peter Zieme、牛汝极)
高昌城形制初探(孟凡人)
清代的新疆红钱与新疆银币(穆渊)
唐朝初年与东突厥关系史考(吴玉贵)
《大事纪年》所载吐蕃与突厥关系考(杨铭)
北庭之战後的回鹘、吐蕃与葛逻禄(华涛)
穆罕默德·谢里甫及其乌瓦伊西耶教团(陈国光)
布鲁特诸部研究(潘志平)
荀悦《汉纪》所见西域资料辑录与考释(余太山)
《大唐天竺使出铭》校释(林梅村)
《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校释举例(器用门至文史门)(刘迎胜)
尉迟乙僧综考(吴焯)
另一种角度的观察与诠释(魏良弢)
第六辑(2002年)
中亚学刊 第六辑 (纪年翁独健先生诞辰90周年)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主编:陈高华 余太山
编委:潘志平 厉声 苗普生
目录
纪念翁独健先生(杨讷)
论宋元明初的山西祆教神庙及其与中亚祆神信仰的关连(姜伯勤)
蒙古哈答斤部撒勒只兀惕部史地札记(陈得芝)
白阿尔忻台及其出使――陈诚初使西域背景研究(刘迎胜)
也孙铁木儿皇帝鼠年三月圣旨考释(照那斯图)
尹湛纳希与儒家思想(乌云高娃)
隋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吴玉贵)
葛逻禄部西迁研究(华涛)
清代回疆司法制度研究(王东平)
吐蕃古史探微――神话·传说·故事与寓言(王尧、褚俊志)
吐蕃十将制考述(杨铭)
青铜时代的造车工具与中国战车之起源(林梅村)
古代名马称号语源考(芮传明)
中西回俄历法的比较(纪大椿)
《水经注》卷二(河水)所见西域水文地理资料考释(余太山)
评《印欧研究杂志》“塔里木盆地古尸”专辑(徐文堪)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zhongwai85195833